雷竞技在线登录

张文娟:我们要打造出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文化名片”

信息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4-04 10:08:09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央视剧评评论员,央视网初创期“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张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的论文《解读印度电影“现象级”传播的密码》发表后得到了多方关注,请您为我们粗略地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这是一篇相对全景展现我近十年有关印度电影和文化研究的论文。与一般论文的学理性思考不一样,这是一篇融入了我的学术研究兴趣、生命经验和具体教学实践的论文。谢谢编辑约稿,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仔细作了一番梳理。之前如果有人想和我交流印度电影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我需要至少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和他细细介绍,现在基本上看一下这篇论文就会有大概的框架了。目前已经有不少朋友向我反馈,表示看了这篇论文非常有收获,打破了他们对于印度的一些刻板印象,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010年我到美国访学,在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第一次接触印度电影,看到美国人对于印度电影的那种热情,让我很惊奇,我的研究起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我先后两次游历印度,并且在印度的神庙里和信徒们一起听灵性导师讲经说法,因此我对于印度电影研究的最大特色就是结合了独特的印度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可以打造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国产影视剧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海外观众认识中国的一扇窗户。您怎么样看待这一现象?中国影视剧“走出去”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目前出口的国产影视剧主要面向的还是国外的华人文化圈,还不是真正的破圈传播、国际化传播,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究其具体原因,是因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视技术方法相对落后,文化自信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从电影方面的“唯好莱坞崇拜”,到电视方面的“欧美日韩风”,中国的影视业如呀呀学语的孩童,一直热衷于克隆和模仿,还没有进入真正的自我表达阶段,更难以进入真正对等的文化交流层面。新时代以来,这些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化自信在多方面有很大提升。相信中国的影视业会发展得慢慢的变好。不过有国际视野的导演、懂得产业运营的人才、比较好的融资方法、专业团队、技术上对于国际领域的赶超,也仍然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提升的基本要素。

  您在高校从教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对于学生们,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更是引导他们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心灵导师”,请您给青年学子提几点期望。

  青年学子目前面对的第一大挑战是身心健康问题。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理念中,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是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中国的教育高度专注于学习成绩,但是在完整的、健全的人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缺失。很多孩子被作为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人生目标、肩上的时代重担是什么。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在大城市找到工作、买房买车,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个人的理想、情怀、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感,仍然是年轻人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要一直提升和探寻的。

  目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待提升,国家发展靠人才,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崛起,对于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有些同学毕业时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因为缺少生活方面的常识和技能以及与人交流的技巧和能力,等等,走上社会后会在各种地方遇到“坎”。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寄希望于社会制度层面的变革,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能够更多一份自我的觉知,更注意些作为一个“人”的综合层面的修养,幸福指数相对就会高一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年轻学子先从修身修心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兴领域,文创产业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这也导致了其学科属性不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不明晰等,请您结合自己学术经验,谈一谈该如何划定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领域?文创领域有哪些值得研究的课题?

  现在谈到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其内涵和外延包含面都非常宽泛,甚至要作一个界定也很难。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分类固然很重要,但重要的是某种文化产业中一定要有真正的“灵魂”,所以发展文化产业时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什么都是跟风,应该寻找自己的特色资源,有些来源于传统、有些来源于嫁接、有些来源于创新。把特色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有很多好的案例,也可以多提炼那些成功案例给大家作借鉴。目前国内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大家只会在刻板的命名法中搭载顺风车,结果还坏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的名。

  您对我们《北京文化创意》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期望?如何运用新媒体,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对于任何媒体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品牌定位、读者对象。比如是普通的读者,还是那些在文化产业领域有创投计划的相关公司和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大中院校相关专业的学者、学生。要让学术期刊成为文化创意行业的品牌就要吸纳很多高品质人才,定期策划一些高端研讨会,组织一些文化创意策划比赛,并且和一些具体项目结合起来,组建智囊团,如果能把知识、智慧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就更好。

  新媒体方面,除了公众号、微博以外,还可以逐步建议起丰富立体的智囊智慧社群,吸引更多有关人员集合起来。适当组稿一些国内文化创意成功的经典案例分享,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实际案例会更加动人。

  《北京文化创意》是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主管主办、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出版的双月刊,本刊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倡导具有国际视野、根植中国实践的学术研究,致力于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学术研究期刊品牌。

  本刊系学术研究期刊,长期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本期专题、基础理论、前沿研究、热点关注、国际视窗、案例分析、数据挖掘、文创沙龙等。另可根据需要及建议不定期开设主题栏目。本刊对研究方法不作限制,尤其欢迎定量研究。所投稿件应对当前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理论贡献或应用价值。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