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在线登录

【解读】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现状及趋势展望

信息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1-20 17:22:37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索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在学术研究更趋向于科学、规范、系统和学科组合交叉的当今时代,原本就处于学科组合交叉领域的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必然要提升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2018年,文化产业领域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减少,但是学者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问题趋向深入,研究范式更加多样,并出现了部分具有启示意义的研究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文化产业理论建构、经验事实研究、文化企业创新研究值得持续关注。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学术期刊论文检索,2018年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期刊发表论文总数3070篇,其中CSSCI期刊发表论文429篇,相比2017年(期刊发表论文总数3454篇,CSSCI期刊发表论文496篇)和2016年(期刊发表论文总数3743篇,CSSCI期刊发表论文535篇),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呈递减趋势。此外,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检索的结果也有论文数量减少的趋势。

  虽然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减少,但是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队伍却不断壮大。2018年在CSSCI期刊发表的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429篇论文出自383位作者,相比以前年度的作者数量显著增加,其中既有较早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持续研究多年的知名学者,也有近年来崭露头角并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中青年学者,还有近六分之一的作者是首次发表文化产业主题论文。

  相比以前年度,2018年文化产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对于政策解读、意义诠释、战略设计等宏观层面的论述相对减少,慢慢的变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文化产业的要素融合、业态融合、新兴业态演进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中观层面的问题,还有部分学者从文化企业未来的发展、文化产品与品牌开发、文化花钱的那群人特征等微观层面揭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问题,推动文化产业研究趋向深入。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学者依托各自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探索文化产业有关问题,改变了过去文化产业领域基本以文艺学、哲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为背景的较为单一的学科结构,在以理论推演为主导的研究范式基础上,增添了规范的数理实证、案例实证、质性研究等方法,使文化产业领域的观察视角、概念体系、基本假设和研究方式更加多样。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同文化产业属于交叉学科的观点,多学科背景的学者自说自话,难以形成文化产业领域相对独立以及可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话的话语体系,这也使得文化产业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备受传统学科质疑。尹鸿等在《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5期发表论文《“文化产业学”的学科体系研究》,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领域的经济学研究,应用学科是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产业首先是“产业”,其发展要符合一般产业规律,其次再论及“产业”的“文化”特性。“文化”本身就是认知和理解难以达成共识的概念,文化产业研究过度强调“文化”特性而忽略“产业”特征,不利于形成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经济学和管理学凸显实践应用与理论参照的相得益彰,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文化产业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转化质量大有裨益。

  学界不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互联网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多有论述。但是,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其核心影响因素的辨析与识别,并没取得突破性并被广泛认同的研究成果。江小涓在《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发表论文《互联网空间服务业:效率、约束及发展前途——以体育和文化产业为例》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认为网络和数字技术激发了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是当代文化产业规模化的主要动因,而消费者普遍面临的“时间约束”是文化产业增长的最大影响因素,消费者“只选最好”和供给者“赢者通吃”,是决定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收入分配的新因素。该文的研究范式和基本结论,对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决策都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2018年,国家文化部和旅游局合并成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完成了文化和旅游的“职能融合”。这由此引发了学界对于文化旅游融合的高度关注。部分学者聚焦于文化旅游融合机制,总结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设计了融合发展路径;部分学者归纳了文化旅游融合的影响因素,认为政策优化了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环境,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文化旅游融合的基础动因;部分学者分析了文化旅游融合对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影响,从具体地域评估了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对经济社会的综合效应。尽管这些研究成果的结论尚待检验,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的持续和深入展开发挥了先导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研究领域,由于学科交叉及理论建构的复杂性,至今还没形成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理论体系,使得当前的文化产业研究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导致研究结论难以得到普遍认同,对政府决策和实践指导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受到质疑。近年来,一些学者致力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力图整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厘清文化产业的核心命题和理论框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未来一段时期,根据产业实践的经验事实,从中发现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提出原创性的理论,并对理论做出科学的论证或者验证,建构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并能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对话的理论体系,是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亟待攻关的课题。

  社会科学强调可验证性,只有观察和分析已发生过的经验事实,才可以找到证据、数据、文本来证明事实的各种细节。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文化产业研究需要从经验事实中借助理论工具形成主观上的认知和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结构升级、动能转换等都面临新机遇和新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急需有效的推进策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等区域发展的策略以及城市群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区域一体化成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市场基础。如何形成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需要各界共同探索。

  其次,新兴业态的不断出现,为文化产业体系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程,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文化和农业、工业、旅游、康养、体育、商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体系呈现出生态化特征。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融合机理、文化产业体系构成与演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再次,在经济转向高水平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增长动能转换是研究领域必然面对的问题。文化与科技、金融等资源要素的结合方式及其成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关管理制度与实践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检验和提升。发现和挖掘文化产业增长新动能,实证检验并推动有关政策效应的释放,是科学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有效转化的重要体现。

  文化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核心的市场主体,更看重创意、创新、创造性发明以及知识产权的掌控和运营,相比一般企业的组织管理及价值创造方式存在很明显的差异性。文化企业的资本运作、商业模式、成长能力、资产管理、品牌建设、绩效评价、公司治理、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此外,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肯定,但是改革的效能尚需检验,国有文化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有待观察。这样一些问题的核心议题是文化企业创新,这样一些问题的合理解答对于提升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文化创意+”农业融合发展》(张振鹏 著)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该书现已在京东、当当等网上书城以及新华书店发售。

  张振鹏:教授,博士,山东省智库高品质人才,兼任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文化智库联盟理事、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文化创意产业智库专家兼秘书处负责人、山东省文化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重点项目等课题30多项;出版与发表著作及论文80多部(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光明日报》等转载;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20多项;科研成果入选《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多项成果被政府和企业决策采纳;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选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一定的影响力学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